珠三角企业外迁调查:广东腾笼换鸟路线图
去年以来的珠三角外资大撤离事件,让广东省政府痛定思痛,再次解放思想,打破发展中的低端路径依赖。事实上,珠三角产业大转移不只是港资或者台资企业的转移,也包括很多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转移。转移,不是简单的把珠三角的产业搬走,而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解决结构性矛盾
“沉舟侧畔千帆竞,病树前头万木春。”3月20日,记者在佛山采访,试图约见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煜光,了解去年8月该公司老板张树鸿因“有毒玩具”自杀身亡之后的工厂善后事宜。谢煜光介绍,到3月底,工厂基本清算完毕,对于采访则婉言谢绝,只是送给上述两句诗。
在春天,这是很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的诗句。就在谢煜光忙着处理利达公司善后事宜的同时,万里之外的人民大会堂,人们正讨论珠三角产业如何走出低端化生存的路径依赖。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给珠三角正在发生的变化做了解释:“珠三角企业没有出现大量外资撤离的现象。更好地巩固三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是广东省政府未来要做好的事情。而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做好产业的转移升级。”
他还介绍说:“广东正准备出台新政策,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本省山区、东西两翼转移。”
酝酿三年的“腾笼换鸟”
产业转移,在广东省内部被称为“腾笼换鸟”,这一战略早在2005年便已提出。当年3月,广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但3年来实行的效果并不明显。
“产业转移很考验政府智慧,这项工作过去几年进展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产业转移触及很多地方政府的既有利益,来自企业方面的压力也比较大,各方都习惯了低端化生存,有了路径依赖。现在时机成熟了,或者说是到了不得不加快推进的时候了。”广东省经贸委工业处的一位官员对《商务周刊》说。该处是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具体一线协调机构。
200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出口贸易受抑,政策频繁调整,刚刚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和“两税合一”新政……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珠三角这个世界制造业重地在接连遭遇“劳工荒”、“电荒”、“油荒”,土地、劳动力、能源价格等大幅上涨的形势下,如何继续发展成为广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大抉择。于是,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工作便成为一个重要手段。
“以上这些因素促使各方达成了难得的妥协和一致,特别是汪洋书记来了之后,提出了再次解放思想的口号,让大家的目光宽阔了很多,不再守着自己的利益不放。”上述省经贸委工业处的官员说。
广东省云浮市是典型的广东山区城市,也是未来广东产业转移的重要洼地。该市主管产业转移的副市长李尧坤对《商务周刊》介绍说,上一届广东省政府就明确了要推动产业转移的工作思路。当时省政府意识到,外省的招商引资势头很猛,与其让它自由流动到外省或者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不如由云浮这样的广东内地城市主动“接盘”,让这些企业有序的留下,而不是无序的流出。
从2003年开始,广东省政府多次召开产业转移工作会议。“这些会我都参加了,每次开会省领导都提醒我们这些欠发达山区,要引导、承接产业转移,通过这样的机会使自己的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到2005年左右,最早一批承接的城市,包括云浮、河源、清远等开始了承接的工作。”李尧坤告诉《商务周刊》。产业转移的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会同环保、国土、建设规划和发改委等部门,组建联席会议制度。
2005年8月,广东省经贸委下发《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随后又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省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中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2006]14号》,该省环保和国土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环境保护和用地等政策意见。
2005年3月和2007年4月,广东省政府分别在韶关、河源召开两次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现场会。
本刊记者在珠三角调查期间,无论东莞和佛山等迁出地,还是河源和云浮等承接地,很多官员都形象地将此次珠三角的“腾笼换鸟”与战争术语中的“交叉掩护,梯次撤退”相提并论,形象地将产业转移称为“交叉协调,梯次后撤”。
“注意哦,不能够说我们撤退,是后撤!有点类似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为了保存实力。”一位广东省官员这样对《商务周刊》强调。
经省政府批准,目前全广东省14个山区及东西两翼地级市中,已有韶关、梅州、河源、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汕尾、潮州等11个市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5个珠三角城市共建了23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