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越冬密码:危中寻机 险中求胜
蓝海一:制造装备业国产化的蓝色新空间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央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一个词被胡锦涛提到两次、温家宝提了五次,这个词是“技术改造”。显然,他们是想提醒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界,应该充分考虑这次危机过后的新机遇,并利用“技术改造”为主要手段提升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主要大型投资项目和项目设备使用选择上,中国依赖外国进口的程度平均高达85%以上。
而2008年中央出台的“国十策”和“4万亿”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中,中央政府计划拿出巨额资金刺激经济增长。在接下来的各地政府增建项目中,有多少机会属于中国企业?有多少设备还需要依赖进口?显然,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制造设备企业面对这样的机会也应该是“世所罕见”的。
蓝海二: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突破的新机遇
在当今中国的28个主要产业里,已经有21个被外资垄断和控制,幸存下来的也在急不可待地向外资示好求卖;剩下的二三流企业因苦于战略、技术、资金、品牌、渠道等多种现实因素影响和困扰,根本无法找到突破口。当这场百年罕见的危机在全球范围内降临时,也许正应验了“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道理。
当美国汽车巨头倒下的时候,中国的吉利也许就是那些在狂风的摧残中,存活下的低矮柔弱的植物之一;
当淡水河的铁矿石主和西方国家的油贩子们不再漫天要价时,也许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国企业才会迎来新一轮的生存机会;
当人民币再次贬值,经济发达国家纷纷亮出贸易保护措施时,也许中国的内需市场正在欣欣向荣地崛起,而这一时机正是中国企业收复国内市场的大好机遇。
蓝海三:行业洗牌和企业排序
拿破仑说,战争的最大受益不在于战胜对手,而在于清理战场。
中国纺织行业里的某龙头企业的老总自杀了、江苏某不锈钢巨头倒闭了、广东某糖王没了、某连锁集团高层出事了……就在他们倒下去的地方,市场需求还在,市场份额还在,市场购买力还在。只要市场还在,就会是后来者的机会。
当行业里的第一、第二倒下时,第三、第四就可能是下一个龙头。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倒闭的企业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对于仍在生存着、挣扎着、努力着、窥探中的企业来说,企业要做的是迅速调整自已的战略、有效保存自己的“体力”,等待时机。也许,你所在行业里的下一个龙头企业就是你。
蓝海四:人才的吸收和重新分配
联想曾拼命地从戴尔重金挖角、海尔的高管被他的竞争对手高价猎头、新华都不惜血本聘用打工皇帝……一连串高管跳槽的新闻背后,是企业人才争夺战的血腥。当企业专业化成为中国企业战略方向时,“专业化人才”又是企业抢夺的目标。中国有句老话叫“世平才子贵”,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人才的成本成倍地上升。
金融危机之后,华尔街的高管们开始向中国企业摇动橄榄枝;坐惯了宽敞办公室的国企核心人才也要被迫接受降薪;广东600万返乡的外来工中有多少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核心人才呢?这是一次举国人才再分配的绝好时机。
当人才赋闲时,他们的知识和价值并没有贬值。这时候的企业更应该集中优势,广纳贤才。
蓝海五:重组与战略性并购
在因价格、成本、关系等各种因素捆绑在一起的利益集团中,在因分配、供求、垄断等各种因素形成的牢固的供应链上,当其中的某一关键环节受到危机冲击而中断时,当这条供应链无法或无能力及时修补时,处于整条供应链环节中的各个企业顷刻间会脱离链条而成为孤立的个体。这些中断的、零散的企业个体,全都急于加入或并入某一新的供应链,以成为另一供应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正好形成了供应链重组和战略性并购的好时机。
中国的企业会否抓住这样的机会,重新筛选自己的供应链组成企业?能否在这个时候优胜汰劣自己的供应链质量?能否由此获得超越能手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技术优势、品质优势、服务优势以及系统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