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正的破产者? 浙江民企状况调查
作为温州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温州打火机行业曾一度占据了全球金属打火机市场80%的份额。自2008年上半年开始至今,温州打火机行业海外订单明显减少,市场萎缩严重,生产企业从500多家锐减至100多家。
据温州当地打火机行业领头羊之一的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介绍,接不到订单是很多打火机企业面临着关停的原因,他预计明年极有可能下降至三四十家。
那些关停的打火机企业大部并未停下其“前进”的步伐。
据记者在温州当地暗访发现,被市场淘汰的打火机企业,大部分往往转型做起了担保公司生意,甚至不少企业直接参与到地下钱庄的运作中。
“受金融危机影响,担保公司的生意反而更好。”吴某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小型担保公司,一般资金拆借规模大约在4000万元左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担保借贷出去的款项回收相对比较困难,所以一些大的生意还是一般不做。”
今年一季度以来,种种迹象表明,那些选择“冬眠”的企业也在渐渐“苏醒”。
根据2009年4月5日,浙江省各市上报的1季度劳动用工调查分析资料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的57188家企业中,2月份未开工的仅有1037家,占1.8%。另据浙江调查总队3月初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特邀信息员调查,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占71.6%,比去年11月上升11.4个百分点。
据浙江统计局一份2009年一季度浙江省外贸进出口分析报告显示,进出口规模虽然全面下滑但下行态势明显减缓。而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143.7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外商投资企业同比降幅达22.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同比降幅达28.1%;民营企业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为53.1%,比去年底提高1.4个百分点。3月份,浙江省私营企业出口4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不减反增7.8%,而同期出口总额、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则分别下降8.8%、23%和16.9%。私营企业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由上年底的43.7%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46%。
从上述调查和数据可以看出,浙江中小民企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抗风险能力大大超出外界的预期。但同时,另一组数据却似乎又让人乐观不起来。
据浙江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的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1季度,浙江省亏损企业1.73万家,比去年同期增加0.5万家,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30.0%和30.4%,比去年同期扩大7.7和12.0个百分点。
“真正破产的中小民营企业并未达到传言中20%的惊人之数,却也不在少数。”浙江省有关部门的一位官员向记者坦言。
据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此次危机中,真正破产或是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的公司主要有三类,与其说其破产的主因来自于金融危机,还不如说是由于其企业自身的种种经营弊端在金融危机中被一一放大而成。
第一类破产企业,是纯依靠外贸出口加工,并且转型能力不强的企业。
此类企业的特点是,其生产加工产品依靠纯外贸出口,且国内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同时其产业链较为单一,再加上企业本身的管理者思维较为保守,对企业转型的认识并不深刻。
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倒闭的服装、纺织、皮鞋等贴牌加工企业大多属于此类。
第二类破产企业,是由于其管理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实力认识不清,盲目大量囤积原材料等,并对企业盲目进行多元化、产业升级,造成企业自身资金链紧张。
2009年4月20日,浙江金华唯一钢带公司申请破产,坊间更有传闻称其董事长吴文刚携巨款潜逃。
唯一钢带公司破产存在许多方面的原因,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是,由于对钢铁价格判断失误,大量囤积原材料,随着原材料的价格猛跌而损失惨重。据记者了解,对于唯一不锈钢资金链断裂而破产的原因,还存有两种说法:吴文刚向其他行业过分扩张和过度投资,且该企业曾代人担保而不得不负起还款连带责任。
第三类企业,就其生产主业来说,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绰绰有余,不过,由于其企业主把资金大量用于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炒楼和炒股,随着2008年以来,楼市和股市的双双暴跌,而使得其血本无归,从而引发企业资金链断裂,最后破产。
“我的很多客户都是由于炒股炒楼巨亏,不得不向我们借取大量的现金周转,由于形成的资金黑洞过于巨大,最后选择破产。”据记者暗访浙江某地下钱庄时,该地下钱庄负责人老周向记者坦言。在他看来,因为投资楼市和股市失利而破产,才是这波民营中小企业破产风的主因所在。
“就算没有这场金融危机,这些企业要是继续保持其一贯的经营作风,资金链断裂乃至破产都是早晚的事。”上述浙江省有关部门的某官员一针见血地指出。
从“质”到“量”的过渡
据记者通过对数家出口表现较好的企业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在这一组看似乐观的数据背后,透露出的仍然是折磨人的金融危机阴影。
2009年一季度浙江外贸进出口的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3月份,浙江省中小民营企业较为集中的服装、鞋类及塑料制品等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产品出口表现良好,据浙江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当月上述三类行业产品出口分别达到13.3亿美元、2.9亿美元和1.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月增长23.5%、23%和21.9%。
记者对数家出口表现较好的企业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在这一组看似乐观的数据背后,透露出的仍然是折磨人的金融危机阴影。
杭州某服装加工企业,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曾因为世界著名服装品牌提供贴牌加工而在业界小有名气。
“目前我们公司在一季度的出口数据上看,情况还是让人欣慰的。”该服装企业的某营销部门主管告诉记者,“一季度我们公司的服装产品出口同比增长大约在30%左右。”
“和以往不一样的是,我们现在出口的服装大多以低端产品为主。”上述服装企业销售主管告诉记者,以往该厂出口产品中,真丝、聚酯等高档面料的服装约占其出口产品的70%以上,而现在,这种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