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T之惑:差不差钱?
从2004年9月16日第一家分店在深圳开业,到最高峰时期拥有近千家连锁店,短短4年多的快速扩张令企业一举成为“中国服装百货最大连锁机构”——这是总部位于深圳的ITAT集团书写的“商业奇迹”。
ITAT董事局主席欧通国首创的ITAT“铁三角”模式:“服装生产商+ITAT集团+商业地产商”。由服装生产厂商(供应商)负责供货,商业地产商(物业)负责物业场所的服务,而ITAT只负责门店的装修及经营管理,并且拥有收银控制权和人员管理权。据称,这种轻资产模式可以做到“零货款、零场租、零库存”,即ITAT向上游的供应商进行代销,而不用提前支付货款;实行浮动场租,根据每月的销售额,按比例与每个商场结算,而非事先签订租赁合同;由供应商承担库存压力和物流配送费用,不承担库存风险。
然而,从去年底至今,ITAT却陷入了一场被供应商围追“讨债”的漩涡。位于深圳关外的一家连锁店员工,以讨要“加班工资”为名,在ITAT总部楼下聚集,从而让外界议论纷纷,“ITAT快撑不下去了。”这些信息经过媒体传播,无形中又助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小供应商的“讨债”步伐。在“讨债”最盛的今年5月底6月初,在位于深圳CBD安联大厦33层的ITAT总部,众多债主长期盘桓,形成一道独特景观。
ITAT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差钱了”,还是“真耍赖”?近日,记者多次深入ITAT总部,与公司多位高层人士接触,进行采访了解,最终在6月12日,成功地在南山区科技园的一家公司“堵住”了与会的ITAT董事会主席欧通国。欧通国首次就“讨债”风波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并向本报独家透露ITAT集团的最新决策,以及一系列设想。
1
“讨债”让他成了宾馆VIP客户
来自浙江的ITAT供应商陈先生及其合作伙伴,已是ITAT总部的常客了。每天,员工上班,他和一名合作伙伴也“上班”,下午公司下班,他才眼巴巴地望着一个个背影,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回到彩田路上的城市客栈旅馆。
“看到前来要债的人增多,自己的担心也在增加,看到要债的人减少,心里也好受些。每天看到ITAT总部这么多员工正常上下班,心里又有了一丝希望。”陈先生说。
从今年5月起至今,陈先生已在深圳待了一个多月,由于长期使用两人标准间,所住的旅馆已经将其列为VIP客户了。“住店可以打八折。”陈先生面露一丝苦笑,“我现在回不去了,每天都有人向我要钱,工人要工资,欠亲戚朋友的钱也在催讨。工厂已经停工了,我哪有脸回去?”
陈先生来自浙江,他亮出一份与ITAT签署的《寄存商品购销合同》,当时他支付了2万元“销售网络权益费”后进入ITAT销售网络,按合同,每月支付一次货款,并规定销售顺畅时,还可以每半个月结一次。陈先生是生产羊毛衫的,按照合同规定他的工厂可以使用“ITAT”和“芭罗”两个品牌。“刚签合同时,自己很高兴,认为ITAT确实给自己这样的中小厂商,提供了一个销售平台。谁曾想是现在这个局面?”陈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