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疆“棉”文章
此外,由于棉花收购环节执行标准不严格,种植者利益得不到保证。目前,除兵团团场因棉花交售量大,明确提出按马克隆值指标加价外,对一般生产者而言,该项指标形同虚设,棉花优质不能优价,而棉花购销企业向纺织企业售棉时可以以此加价,棉农利益存在隐性流失。
品种研发滞后影响核心竞争力
“九五”期间,新疆棉花以绒长、色白、均匀度好、“三丝”少著称,新陆早5、6、8号和中棉12、19号等品种,在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十五”以来在品种研发上滞后,主打品种不突出,虽然选育出一些丰产性较好的新品种,但在适应性、抗逆抗病性方面没有突破,品质方面也不敌以色列棉花,长绒棉在品质上与埃及棉花差距更大。这也是新疆棉花虽调出量大,但在价格上没有话语权的原因之一。
原棉优势未形成棉纺优势
一是棉花加工产业链短,初级产品多。目前,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40%,纺织规模占全国的6%,居西部12省之首;而棉纱产量仅占全国的1.5%。2009年新疆纺织工业销售收入仅占到全国纺织工业收入的0.5%,产能和效益不匹配。多数企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其产值占全疆纺织工业产值的80%。
二是企业生产成本高。虽然工人月工资低于内地同行业30%,但由于工人技术水平较低,例如新疆纺织企业万锭用工达120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以上;又如,2009年新疆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平均利润率仅1.0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政策扶持力度仍显不足
15年来国家对新疆棉花基地给予很大支持,除生产基地建设投资外,还给予良种、保险保费、出疆棉花及棉纱等制品运费等财政补贴政策。但是在近年国家不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力度、粮棉比价发生变化、棉花比较效益下降的形势下,上述扶持政策就显得力度不够。归纳为“一少”、“一高”、“一低”。
所谓“一少”,即农资综合补贴少。现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的分省规模,以粮食生产指标为主要依据,兼顾其他作物,没有充分考虑新疆棉花主产区的特殊性。冀鲁豫苏皖鄂等省既是棉花主产省又是粮食主产省,棉花面积仅为粮食面积的7%~13%,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基本可以覆盖省内大部分地区;而新疆是最大的产棉区,但仅是粮食平衡区,2006~2008年棉花面积约为2500万亩,为粮食播种面积的1.2倍,由于粮食种植面积少,新疆大部分地区没有享受到农资综合补贴。《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显示,新疆棉花亩均补贴性收入仅为6.7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15元)的45%,为河南、江苏省(33元)的20%。
所谓“一高”,即企业税负偏高。由于新疆棉纺业原料以棉花为主(增值税进销项税率相差4个百分点),而内地纺织原料60%为化纤(实行工业品增值税平征平扣政策),导致区内棉纺业增值税税负水平高于内地,2009年棉纺织企业应交增值税税负3.3%,高于全国纺织行业1.1个百分点。
而“一低”则是指运费补贴相对偏低。新疆远离棉花主销市场。国家对出疆棉花给予每吨400元的运费补贴,而据农业部门测算,这样的补贴额度运到天津港尚可,若运到广州还差200元,目前出疆棉纱的实际运费每吨已达850元。疆内运费问题也很突出,南疆棉花运量约占区内总量的2/3,出疆量大,最西端的喀什地区运距比北疆多1000多公里,运费需增加500元,运输成本无形之中削弱了南疆棉花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