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全国两会 纺织服装业代表们的提案
提案人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孝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应安
解决棉纺织行业增值税“高征低扣”不合理问题
提案背景:纺织业关乎“三农”,关乎国计民生。该行业是农民工较多的行业,国务院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将纺织定位在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并明确要给予财税重点支持。针对包括棉纺织企业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的问题,中央已明确指出,要抓紧研究完善,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健康发展。
棉花是棉纺织加工企业的主要原料,占生产总成本的70%以上,目前,根据现行增值税制度(1994年开始执行),棉纺织企业棉花购进抵扣税率为13%,而棉纺织产品增值税销项税率为17%,即使不增值,棉纺织产品也要承担4%的税赋,存在“高征低扣”不合理问题。也就是现行增值税制度属于高征低扣,差额税费一直由企业自行承担。
提案建议:温总理多次提出要调整收入分配,我认为最主要是提高产业工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人的工资收入。要提高纺织行业工人收入,国家应给纺织行业一个宽松政策,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扶持纺织行业,但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一直未解决。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棉纺织行业执行统一赋税,将棉花进项抵扣由13%提高到17%,使进项、销项税率一致。该政策落实后可进一步提高纺织行业竞争能力,也可为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收入打下基础。
记者点评:业界一直希望政府调整棉花采购加工增值税的“高征低扣”政策。尤其随国内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棉纺织产品的获利能力也随之大幅下降,如果以100元进原料,又以100元销售该原料生产的产品,就会产生没有增值的增值税,按公式换算:100/(1+17%)×17%-100×13%=1.53,这意味着农产品加工企业每购进100元农产品作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要比实际实现的增值税多出1.53元的“额外”增值税。显然,这样的获利能力已使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严重影响棉纺织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职工技术水平 减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工人流失
提案背景:据教育部成人司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短期培训(6个月内)不到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6%。本科及以上学历职工所占技术工人比例很少,“小学及以下”的人员也少,大多数人员集中在中专、技校、高中等中等学历,初中毕业的农民工占较大比例,在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轻工建筑业、采掘业等,这种特点特别明显。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利润值低,待遇不很高,工作生产环境相对较差,绝大多数技术工人一旦“学有所成”,便另攀高枝“东南飞”。
近年来,随着“用工荒”现象的凸现,政府、企业、社会,包括劳动者自身,都意识到了职工技术培训教育的重要性,也作了不少尝试和努力,但仍存在不少误区和问题,从而造成资金分散、劳神费力、达不到好的培训效果。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职工技术职称评定几乎已经停顿下来,技术考评大部分没有进行,严重影响了农民工技术素质的提高。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对提高农民工的技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补贴到位往往滞后几个月甚至一年,且有部分不具备培训条件的机构钻了国家政策的空子,有效的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使培训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企业层面,当前“企业教育经费”按职工工资的1%提取,专款专用,而大多数企业没有按规定提取,即使提取了也远远不能满足培训的要求,且缺乏师资、设备,到外部去培训费用又太高,企业技术工人培训又陷入困境。
提案建议:1.审慎统筹职工教育培训制度。2.加强“校企合作”和定向培训。3.企业和政府要增大职工培训投入: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要求企业将企业教育经费由现在的工资的1%提高到1.5%至2%,规定技术职工每年接受培训的课时数。政府可以考虑采取适当比例税收返还或其他方法,给予培训经费弥补,提高这些企业和职工培训的积极性。4.尽快建立专门的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减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工人流失。
记者点评:中国劳动力供给逐渐短缺,随着人口红利的竭尽,中国应把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放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以替代过去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而提高职工技术水平,稳定尤其是稳定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工人队伍,用劳动力的质量代替劳动力的数量,则不失为解决劳动力短缺和“用工荒”的重要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