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重任:防止通胀的衍生效应
编者按:这次刊登的文章比较学术化,虽然编者已将其中更为技术化的部分删除。但欧洲央行掌门人特里谢谈的内容对今日中国却有着明显的借鉴意义。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去年公开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在和全球化的速度赛跑。此话不假,去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了近5000亿美元,即使按照1比7的汇率来结汇,那么这也相当于央行被动向市场投放了3.5万亿元人民币的货币。再看看2008年1月已经达到了7.1%的CPI,就可以想象此举对国内宏观经济稳定的压力了。
对于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社会来说,中国是通过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而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在大国中是数一数二的,那么如何在高度国际化的经济环境中保持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就成了一道相当不易回答的难题。
在此文中,这位欧洲央行行长先从全球化的一般性特征讲起,进而谈到了全球化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然后论及全球化对欧元区价格以及通胀的具体影响,最后特里谢再次明确了欧洲央行的责任以及目标重点——“以维持中期价格稳定为导向,并查明趋势通胀。因而,采取前瞻性的政策立场将是最为合理的做法,即密切留意全球化使通胀形势复杂化的效果,看透暂时的变化,始终保持警觉,并始终坚定地致力于防止‘衍生效应’”。
这里面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相对于美联储为了挽救经济而不惜一切代价的降息,欧洲央行的反通胀立场无疑坚定的多。然而,美国1月的CPI同比涨幅已经超过了4%,但伯南克最近的表态依然给市场以降息的预期,3月18日将是下次联储会议召开的时间,届时,甚至可能之前,一切就会见分晓。这样的区别不但显示了两个央行在不同目标之间的不同偏好,而且也说明在宏观经济多重目标抉择下,央行需要有自己独立而坚定的价值判断,并予以有效执行,勿求“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第二,遏制通胀的“衍生效应”是欧洲央行的重中之重。这话说起来有点绕口,但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定要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假如通胀预期形成,那么即使在没有其他因素的条件下,通胀形势也会自我恶化。为此,央行需要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坚定的表明自身反通胀的决心,即使这意味着其他方面有所牺牲。因此,相对于美联储的连续降息,欧洲央行一直没有降息,而是多次强调对通胀的关注,这不是因为欧洲的金融机构不缺乏流动性,没有在次级债危机中受到冲击,而是因为反通胀在欧洲央行的心目中,本身就是最大的政策目标。在过去一年,中国的通胀形势日益升级,通胀预期的形成恐怕已经不再是一个是否可能的问题了。1月CPI同比上涨7.1%,央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4.14%,负利率已经达到了3个百分点,如何有效的遏制通胀预期,恐怕现在应该是央行的首要任务。